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争做全市融湾建设排头兵

2019-09-16 09:41:35 来源:河源日报

河源绿水青山名片——万绿湖。生态优势是东源参与共建绿色湾区、美丽湾区的重要资本。东源将坚持把生态优先贯穿融湾建设全过程,坚决守好生态屏障,把东源建设成为湾区生态健康生活首选地,成为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黄赞福 摄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网络,使东源成为了珠三角地区向北出省和向粤东挺进的主要通道。赣深高铁、河惠莞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后,东源将完全融入湾区核心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生活圈。

核心提示

机遇在眼前,发展不放松。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东源如何当好河源建设“示范区”“排头兵”的主力军,加快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称融湾建设),争做全市融湾排头兵?

11日,东源召开县委七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东源融湾建设工作。

东源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不忘初心与使命,坚定不移把融湾建设作为新时代东源振兴发展的“纲”,以“主力军”的标准和担当,始终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举全县之力推进融湾建设,推动“生态东源、现代东源”建设提效破局,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措施篇】

立足资源禀赋

聚力聚焦融湾建设

东源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从与湾区合作有基础、市场有需求的领域入手,找准融湾的模式、路径和方法,重点在互联互通、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市场对接、优化生态、民生建设等六方面聚力聚焦,全面落实省、市《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推动融湾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措施一

做优做强城市核心 谋求东源席位

实现互联互通是融湾的先导。东源将在谋划与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打造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拓展区中,立足区位优势、城市发展基础,注重加强“软”“硬”联通,探索创新协同发展路径,尽力做优做强城市核心,谋求东源席位。

——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构建融湾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与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生活圈,推动河惠莞高速(东源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国省道干线路网,谋划对接高铁新城交通路网,贯通县城与市区连接的东部通道,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努力建设县城“九纵八横”城市道路骨架网。

——推动体制机制“软联通”。扎实对接“湾区通”工程,打破与湾区城市间行政壁垒。把县城作为核心,紧密对接湾区城市群建设,努力做到“联通”“贯通”“融通”。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营造与湾区同等水平营商环境。推动智慧东源建设,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

——做大做强都市经济。把握城市向南融湾发展趋势,全面对接中心城区规划,启动县城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工作。主动承接市区城市功能布局,科学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服务项目。撬动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四大组团功能,主动对接湾区市场,把核心、产业和文旅休闲组团分别做强、做旺、做特。

——推进与湾区协同创新。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引进或共建各类高端研发机构。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省系列人才计划,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紧跟湾区前沿部署,争取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县内布局。与湾区在创业孵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措施二

努力“建链连链接链” 建设东源基地

东源将在湾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主动融入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努力“建链连链接链”,打造成为湾区战略腹地、产业基地与企业锚地,建设东源基地。

——推动与城区园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工业园扩容提质,优化产业发展聚集地基础配套设施,在规划、管理、政策等方面与中心城区产业园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实施园区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盐东物流园建设步伐,推进林安(河源)智慧物流产业园落地建设,提升服务“一区四园”发展能力。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形成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推进与湾区形成产业协作体系。积极参与湾区产业链分工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吸引更多湾区优质企业来东源发展,在建链过程中“补链稳链强链”。引进湾区先进制造业,全产业链承接湾区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湾区现代服务业向东源延伸拓展。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加快推进与湾区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国家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主动融入湾区新兴产业“一体化”进程,加快引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按照市“二核六片”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抓住市谋划“深河特别合作区”的机遇,加快打造“1+8+1”现代产业新格局,推动形成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促产业结构和产业实力双提升。

■措施三

全力守护绿色生态 体现东源担当

生态优势是东源参与共建绿色湾区、美丽湾区的重要资本。东源将坚持把生态优先贯穿融湾建设全过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守好生态屏障,把东源建设成为湾区生态健康生活首选地,体现东源担当。

——坚决保护优美生态环境。加快整县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年内完成50个省定贫困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14个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江河湖水环境整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确保2020年底前全县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达标。完善滨江新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确保问题全部按时高质量得到整改。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等生态型产业。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不断探索“两山论”转化的实践经验、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循环生态园区示范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深挖环境容量潜力,为承接湾区高端产业转移腾出环境空间。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探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推动搭建环保交流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对污染的联防联治。强化与湾区在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构建现代化城市水环境治理体系。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饮用水源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东江和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守护湾区饮水安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稳步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维护河湖生态系统。

■措施四

发展绿色健康产业 彰显东源优势

东源将在构建湾区优质生活圈、发展大健康产业中,大力发展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为湾区提供“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彰显东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和“粤菜师傅”工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做大做优做强 “八大特色产业”,努力满足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优质绿色产品的向往。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小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挖掘特色农业资源、红色资源和客家传统文化,加强古镇、古村、古道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依托灯塔盆地和田园综合体,实施“旅游+”业态融合发展计划,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示范工程。构建旅游业态多样化、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旅游市场,增强东源旅游业内生动力,让东源成为湾区休闲旅游和国际康养休闲旅游首选地。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坚持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做活做好“水文章”,为湾区大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水产品。充分发挥“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中国好水”品牌效应,引进湾区先进食品饮料企业和技术,在涧头镇等优质水源地谋划打造专业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挖掘本地特色水果和中草药资源,延伸开发果蔬饮料、茶饮料等水产品,开发出2至3个特色品牌饮料。

■措施五

奋力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东源梦想

东源将对接湾区开发“大平台”、经贸“大网络”和“大市场”, 在融湾建设、建设“生态河源、现代河源”、推动东源振兴发展中,借势借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福祉,加快解决东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东源梦想。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紧密对接湾区核心城市,构建开放平台。探索推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高水平开放举措。加快构建产业发展开发平台,提高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探索完善开放型经济功能平台,确保东源保税物流中心(B型)年内申报成功。加快构建与湾区深度融合的经贸网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高质量举办年内系列经贸活动。争创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科学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快构建 “四大功能区”发展新格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漳溪畲族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完成今年脱贫攻坚任务。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对接。加强教育文化合作交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企业落户东源。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共享,实施健康东源战略,引进湾区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医疗大数据共享对接。加强康养休闲旅游合作共建,打造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推动平安法治东源建设。探索社会治理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2019年度省挂牌整治的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和交通运输行业黑恶势力突出问题打击整治工作。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法治东源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保障篇】

强化领导精准对接促提效破局

市委对东源当好河源建设“示范区”“排头兵”的主力军寄予厚望。东源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推进融湾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最大程度集中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平台优势,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举全县之力,推动融湾建设开创新局面,通过融湾建设破解发展难题、解决一批民生问题,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

东源加强融湾建设组织领导,县委已成立融湾建设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具体负责融湾建设日常工作;高度对接融湾建设顶层设计,结合东源实际和“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融湾建设“东源方案”,形成东源融湾建设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和功能互补、紧密衔接的规划体系;精准对接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全面系统梳理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积极谋划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性、牵引性、标志性的项目,促进融湾建设从谋篇布局转向提效破局。

东源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树立当仁不让、勇于争先意识,既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又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务实精神,胸怀梦想,敢于担当,做到思想上要再解放、工作标准要再提高、工作能力要再提升,主动加强与省、市推进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沟通对接,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珠三角九市特别是深圳、广州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争做全市融湾排头兵。

□统筹:李成东 李远来 李建林 陈苏宁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黄廷首

编辑:梁轶伦
    上一篇:东源:夯基础抢先机全面对接融湾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